找到相关内容31篇,用时20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原始佛教的佛陀观

    声闻第四,而是指世尊自己以及已证得涅槃的弟子。在原始经典说“阿罗汉”常指“等正觉者”、“爱尽欲灭的涅槃证得者”、“达到涅槃心境的解脱者”等。再说,虽然在原始经典中对“阿罗汉”没有具体的解释,但常见到...详见《佛所行赞》卷3(《大正藏》第四卷,页二十四中~下,以下简称为T4.24b-c)。  页121  “成道”之巴利语是 abhisamboddhi,意指正觉、等觉,而由此衍生出正觉者、等觉者(...

    元弼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3144460.html
  • 释迦氏谱序

    稽首白言。大仙善知我心惟佛摄受。佛言。汝年百二十多有弟子。众所恭敬必入我法。当告令知。遂与同谋俱从正化。先度迦叶证第四。又度门人五百。下流二第。各有二百五十弟子。见事火具从流而下。俱到兄所亦受佛化。...石虽磨尽劫时未尽。如是劫劫相接展转无穷。有命四生常沈不出。今此劫者名之曰贤。以劫初时大水弥满。生青莲花其数一千。第四禅天曾见往事。便相告白今此世界有千佛现。可目此时以为贤劫。故经说云。即贤劫中千佛是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5148733.html
  • 禅修鸟瞰

    身念处”成就可证得“须陀洹果”即第一;“受念处”修行成就可证得“斯陀含”第二;“心念处”修行成就可证得“阿那含”第三;“法念处”修行成就可证得“阿罗汉第四。所以如以证阿罗汉、了生死为目标并不难,只要“观呼吸”即可。   潜心修习“四念处”,短则七天便可证得阿罗汉,因为七天就可将“四念处”修习完毕。当然,这需要充分了解佛法与禅修的要领,了解后才能修、才能证。为什么没有证量?是因为修...

    郑振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3650232.html
  • 佛法的今古对话:从「废除八敬法运动」论教义的解释

    本条文目的为呼吁比丘尼不用瞧不起自己,但也不要看不起他人。[25]减少或去除慢心、傲气之烦恼有多么重要呢?在《增支部》的〈六法品.阿罗汉经〉 [26]中,要证得第四的阿罗汉位,得要去除六种傲慢[...修行经验的部分从外表也看不出来,而且在经典许多地方发现连出家人之间也看不出来谁已证阿罗汉了,所以佛陀就具体以受戒年岁作为序次尊敬顶礼。   (二) 佛陀举外道的理由   Meddā...

    蕭貞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651825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佛法僧三宝》(3)

    阿罗汉已经断除欲界修惑九品中的余三品,不再来欲界受生,而生于色或无色界,故称不来或不还。   □又作极果、无学第四。指已断尽色界、无色界一切见惑、修惑,而永入涅槃,不再有生死流转的阶位。阿罗汉...她和五百尼众很快就证得道。她本着女性天赋慈悲、柔和的特质,带领尼众热心从事佛化的社会服务以及各种赈济工作,教育儿童学佛,劝导妇女皈依,推动佛化家庭,使佛教的发展得以深入女性社会,带动社会的善良风气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0651971.html
  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解(1)

    梵语阿罗汉,华言无学,声闻第四。此果断三界见思惑俱尽,声闻极果,更无可学,故名无学。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者,谓实无“无学”所证之相也。若言有所证,即著我等四相矣。 “世尊,佛说我得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...有人疑云:既然离相布施为因,则福报之,为离相之故而不可得。故佛告之曰,离相之施,其福转多。因为不住相布施,施契性空,性空无边故,施福亦无边。故举十方虚空为喻。“如所教住”者,即是说,应如佛所教,不住六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2658274.html
  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解(2)

    ,声闻第四。此果断三界见思惑俱尽,声闻极果,更无可学,故名无学。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者,谓实无“无学”所证之相也。若言有所证,即著我等四相矣。 “世尊,佛说我得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,...为因,则福报之,为离相之故而不可得。故佛告之曰,离相之施,其福转多。因为不住相布施,施契性空,性空无边故,施福亦无边。故举十方虚空为喻。“如所教住”者,即是说,应如佛所教,不住六尘相而行施也。(以上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2758275.html
  • 十二游经略注

    灭谛者,惑业生死之寂尽,是出世间,道谛者,八正道能通涅槃,是出世间因。  舍利弗七日得阿罗汉,  阿罗汉者,小乘四中之第四,此有三义:一云杀贼,杀烦恼贼故;二云应供,应受人天供养故;三云不生,永人...,谓于五欲境知止足故;为欲界第四天,依空而住,最后身菩萨于中教化。 ,  意欲下生,观于天下,谁国可生,言为白净王家可生身。于是天上有树,名兜昙树,  未详。  菩萨退坐他树下思惟,其本树无复精光。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5365313.html
  • 佛法的今古对话:从“废除八敬法运动”论教义的解释

    法品.阿罗汉经〉 [26]中,要证得第四的阿罗汉位,得要去除六种傲慢[27]才行,因此走往涅槃之路必须磨炼去除自己的慢心之烦恼。《巴利律》〈小品〉中,有七位成为高僧大德的例子:  那时释迦族的六位...部分有人无法接受会提出疑问:为何不按照修行经验或德行为安排顺序,答案是道德或德行谁比谁多应该用什么条件来衡量,修行经验的部分从外表也看不出来,而且在经典许多地方发现连出家人之间也看不出来谁已证阿罗汉了...

    萧贞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5169834.html
  •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的可能性

    菩萨圣位十地说法(以初地欢喜地)对应于声闻初果而编列为见道位,以初地以上至第十地列为修道位,并以其中的第八地对应于声闻第四之无学位,还是有所不同。[14]因此,倘若单就部派佛教菩萨阶位之说来作考察,...原来三乘并列时,大乘是达于究竟证境的其中一种;说“一乘”时,大乘却成了唯一的究竟归趋。印顺导师以此而区分“直入大乘”与“回入大乘”的两种情形:   “如说:三乘同入无余涅槃,声闻、缘觉的无学是究竟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